iBook/examples/变宋/text/part0054.html

41 lines
12 KiB
HTML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title>理财之法</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heet.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page_styles.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ead>
<body class="calibre2">
<div id="chapter6_0007.xhtml" class="calibre3"></div>
<div class="calibre3"><h2 class="calibre14" id="calibre_pb_0"><span id="sigil_toc_id_47" class="calibre15"><b class="calibre6"></b><b class="calibre6"></b><b class="calibre6"></b><b class="calibre6"></b></span></h2></div>
<div class="calibre3">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表面看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此话不假,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新政的措施,会发现变法的目的也许不像看起来那么崇高。中国古代很多变法,都围绕国家财政收入展开,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国家掌握天下资源,把掌握的资源用于强军,收复疆土,统一天下。这个目标看似功利,却表露了变法的大宗旨,所有的举措如果不建立在这个宗旨之下,便失去了意义。</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宋神宗即位之时,面临的直接困境就是财政亏空,王安石说“理财为方今先急”“财用足,然后可以用兵”,此言正中宋神宗的心怀。他们都认为,无论是对外用兵还是对内实行改革,都要有强大的财政力量做后盾。所以,在变法之初,王安石对宋神宗说,现在还不能引发边境战争,因为财力不足。他认为当今急务以理财为先,理财又以农事为先,农事以去民疾苦、抑兼并、安民心、促生产为要务。天下事如下棋落子一样,下子得当与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哪个是“先手”呢?</span></p>
<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54-59">刘守刚、刘雪梅《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第14页。</aside><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54-186">履亩而税,也称“据地出税”或“税亩”,指中国古代实行按田亩面积征收赋税的制度。在土地清丈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实际拥有量征收田赋,这样做可以将财政负担落实到有能力的人身上。</aside><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54-251">所谓暴利性资源商品,指的是盐、茶、香料等生活必需品或致瘾性商品,这些商品的消费弹性低,政府可通过某种垄断方式(即专卖)来获取超额收益。由于从这些商品中获取财政收入有商品自愿买卖的形式作掩盖,消费者的消费量不会减少或者减少不多,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财政管理方式。</aside><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54-438">刘守刚、刘雪梅《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第15页。</aside>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从增加财政收入角度来讲,中华帝国的经济基础,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其财政收入主要依托于小农上缴的田赋。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54.html#footnote-54-59"> <img src="../images/00082.png" alt="刘守刚、刘雪梅《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第14页。" class="epub-footnote1"/></a></sup>为了确保财政收入,历朝历代首先确立了君主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其次维护小农家庭具有适当的土地占有和使用权。在王朝初期,政府往往掌握着大量荒地,可以通过售卖官地、鼓励垦荒、承认对无主地的占有等方式将荒地分配给小农,重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基础。此时,履亩而税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54.html#footnote-54-186"> <img src="../images/00082.png" alt="履亩而税,也称“据地出税”或“税亩”,指中国古代实行按田亩面积征收赋税的制度。在土地清丈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实际拥有量征收田赋,这样做可以将财政负担落实到有能力的人身上。" class="epub-footnote1"/></a></sup>成为主要的财政收入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小农要根据占有的田亩数上缴田赋。除此之外,国家对工商业进行一定的抑制,并利用暴利性资源商品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54.html#footnote-54-251"> <img src="../images/00082.png" alt="所谓暴利性资源商品,指的是盐、茶、香料等生活必需品或致瘾性商品,这些商品的消费弹性低,政府可通过某种垄断方式(即专卖)来获取超额收益。由于从这些商品中获取财政收入有商品自愿买卖的形式作掩盖,消费者的消费量不会减少或者减少不多,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财政管理方式。" class="epub-footnote1"/></a></sup>来获取有弹性的财政收入,实现“取民不怨”的效果。但到王朝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土地兼并和资源集中往往不可避免,土地兼并者大多为权势阶层,拥有免税特权或法外特权,这就会造成正式财税收入的大量减少。与此相反,王朝中期财政支出往往大幅度增长,冗官、冗兵、冗费增长迅速,出现收支失衡,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到王朝中期,不得不进行财政改革,若改革成功,则形成“中兴”。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54.html#footnote-54-438"> <img src="../images/00082.png" alt="刘守刚、刘雪梅《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第15页。" class="epub-footnote1"/></a></sup></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在王朝改革过程中,出现增加财政收入与压缩支出两种思路和做法。汉代中期的汉武帝,主要侧重于对暴利性资源商品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如对盐铁实行全面垄断);唐代中期“两税法”,主要集中于落实履亩而税;明代中期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重点集中于节约开支和清丈田亩;清朝中期雍正改革,集中于将丁银负担落实到田亩上、官民一体当差、火耗归公等。</span></p>
<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54-116">刘守刚、刘雪梅《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第16页。</aside>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与其他王朝相比,宋朝存在的巨大危机,是在丧失马匹产地和战略要地等前提下,始终面临着游牧民族强大的威胁。在这种局势下,宋朝一方面继承了历代财政制度的传统原则,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色与创造性,这种特色和创造性在王安石变法中达到了顶峰。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54.html#footnote-54-116"> <img src="../images/00082.png" alt="刘守刚、刘雪梅《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第16页。" class="epub-footnote1"/></a></sup>刘守刚、刘雪梅两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王安石理财拓展了帝国财政边界的观点,对认识王安石变法具有极大启发。</span></p>
<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54-44">“两税”指“夏税秋苗”,即六月上交帛和钱,十一月输粟米和草。</aside><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54-321">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73页。</aside>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在传统财政方面,北宋继承了中唐时期财政改革的成果,国家财政收入是基于征收于田亩的“两税”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54.html#footnote-54-44"> <img src="../images/00082.png" alt="“两税”指“夏税秋苗”,即六月上交帛和钱,十一月输粟米和草。" class="epub-footnote1"/></a></sup>,但是这种财政收入不具备必要的增长弹性。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北宋不得不转向和依赖于工商业,工商业收入成为支持宋帝国参与国家竞争的重要资源。商税主要是对过往关卡的商人征收的“过税”,以及对市场交易征收的“住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北宋前期创造性发展了对暴利性资源商品的管理方式,完善了禁榷收入。宋朝中期,商税增长停滞,禁榷收入接近极致(再过就会盘剥民众);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导致的支出压力,王安石提出了“理财”的观念,即通过一种帕累托改进的方法,试图在不伤害民众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的财政收入。这一理念极具新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上述帝国财政的边界。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54.html#footnote-54-321"> <img src="../images/00082.png" alt="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73页。" class="epub-footnote1"/></a></sup></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如何能够动态增加政府财税收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一是通过发展生产,推动经济增殖,增加民众财富,这样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如农田水利法。二是通过财政管理的加强,将财政负担落实在有负担能力者(富户)身上,在不增加普通民众负担且富人牺牲不大的同时,增加财政收入,如方田均税法。三是通过市场交易行为,使政府与民众之间因自愿交易而增加双方效用,如免役法和保马法。四是通过深化市场,将政府手中原来未投入市场的资源转化为商品,从中获得收益,如青苗法、市易法和均输法。刘守刚、刘雪梅两位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的许多内容,仍在帝国财政的边界范围内,如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但王安石变法仍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不同于其他财政改革的新创意,他更为重视商业交易行为对财政收入的增加。正是这个特点,使王安石变法具有梁启超说的前无古人、后罕见来者的现代性。</span></p>
<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54-500">刘守刚、刘雪梅《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第14页。</aside>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这种超前的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王安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量入为出”的传统财政原则。这种突破,一方面来源于宋代严峻的国防形势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来源于王安石不相信压缩官俸支出对于财政的意义。在王安石看来,只要理财得当,“开源”得法,就能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以满足支出的需要。因此,王安石变法在某种意义上已开始实行“量出为入”原则,以不压缩支出为前提,去寻求财政收入的增加。二是在财政管理方面,王安石变法没有依靠从暴利性资源商品增加收入的途径,而是通过理财新法,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目的,这在中国古代财政史上颇有新意。三是在实施方法上,王安石重视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商品交易。除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外,其他变法几乎都运用了商业手段,试图在民众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来寻求财政收入的增加。这些商业手段,要么是官民两便的合作,要么是将未商品化的资源投入市场。四是官府干预经济,这是王安石理财的主要手段。由于帝国权力源于君主,到王朝中期约束与激励权力运行的体制往往出现病变,表现为官僚阶层的怠惰无为与贪污腐败,此时需要君主重新整顿基本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恢复管理制度的活力,确保甚至扩大财政收入。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54.html#footnote-54-500"> <img src="../images/00082.png" alt="刘守刚、刘雪梅《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第14页。" class="epub-footnote1"/></a></sup></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王安石变法遵循了一些新的财政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统帝国财政边界范围,加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但这些变法措施颁布之后,在地方是否得到合乎目标的贯彻落实呢?各地推行新法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span></p>
</div>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