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ok/examples/变宋/text/part0004.html

41 lines
11 KiB
HTML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title>未知</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heet.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page_styles.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ead>
<body class="calibre2">
<div id="chapter1_0001.xhtml" class="calibre3">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北宋熙宁年间,一个平常的日子,有两个人悄悄地溜出了京城。</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像普通人一样,他们风尘仆仆,来到乡下,走到田间地头,询问平民百姓,官府发放的贷款有没有帮助?是否存在强迫的情况?大家对这个政策是否满意?获得一手材料之后,两人又悄悄地返回。</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在我国历史上,像这样的基层调查,多如牛毛,上自皇帝微服私访,下自各级官吏细察暗访,数不胜数。但很少有调查像这次一样,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影响到最高决策者的判断,甚至被认为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中国历史的走向。</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两个人非常重要吗?</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或许不是。他们既不是朝廷官员,也不是专业调查机构人士。相反,他们身有残缺,身份低微,可能被很多人看不起。如果在大街上,他们公开自己的身份,可能会引起一阵没心没肺的笑声。</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他们是宫里的宦官。</span></p>
<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4-309">转引自裴书研《浅析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及其原因》《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86页。</aside>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宦官,俗称太监,又称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是皇帝身边的仆人,宫廷干杂事的仆役。在中外历史上,宦官存在的时间很长,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最初,宦官由被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年幼子弟中挑选。自东汉开始,宦官全都被阉割失去性能力。他们绝大多数身份卑贱,地位低下,命运悲惨;但在历史特殊时期,却有少部分宦官抓住机遇,独揽大权,作威作福,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对国家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唐朝末年,宦官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能力。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经提出:“一般来说,在皇帝勤于政事,积极有为的时候,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在政治腐败,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染指于政,甚至左右政局。”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04.html#footnote-4-309"> <img src="../images/00044.png" alt="转引自裴书研《浅析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及其原因》《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86页。" class="epub-footnote"/></a></sup>在王朝的中后期,中央或地方权臣势力日渐膨胀,当皇帝感到权力受到威胁时,有时便会利用内朝宦官分割外朝相权,内外制衡,或者监视朝臣,控制地方势力,从而引发宦官操纵军政大权的局面。而宦官又多是古代王朝中最腐朽、最反动的政治势力的代表,其专权极易造成政治更加黑暗,更加腐朽,最终导致王朝覆亡。可以说,宦官专权依附于专制皇权,但其专权又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腐败和王朝的灭亡。但历史上宦官专权这种“好”日子不多,也不常有。宋代初年,对宦官参政防范很严,设立了很多制度钳制。宋太祖下令,禁止宦者“干预政事”,规定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宦官,但他们并没有凌驾于宰相等大臣之上的权势,也没有如唐朝、明朝末年的宦官那样操纵国家权柄的能力。</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据史料记载,这两个外出进行基层调查的宦官,既不是大奸巨贪,也没有左右朝政的能力,他们只是众多太监中伺候皇帝比较成功的两个。当时这两位宦官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级别。例如,蓝元震先后侍奉过宋真宗、宋仁宗和宋神宗三位皇帝,经历过庆历新政,是宋神宗最信任的内侍之一,与司马光、王安石等大臣皆有来往。当时宋神宗派出这两位去暗访,实属机密,详细内容外人不得而知,只知道两个人前往的地方是都城开封的“府界”。</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北宋都城开封府下辖十七个县,其中开封县与祥符县是城区,即都城城墙之内的区域,归开封知府管理,而其他十五个县位于郊区,构成了“府界”,由其他官员管理。简单来讲,“府界”就是首都辖区之内非首都核心区域的部分。这两位宦官前往府界地区,既能够远离城区到达基层,又距离皇宫不远,可以尽快获得需要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府界不归开封知府管辖,皇帝可以免于被京城官僚蒙骗。在下基层调查这件事上,两位宦官除了将调查结果上报皇帝外,似乎没有发挥更大作用。据可查的资料记载,在事件的后续发展中,这两个宦官没有再次介入变法事项,也没有发挥关键的作用。对这次调查,他们或许兴趣不大,没有特别在意。或许对他们来说,将调查结果上报,任务也就结束了,原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继续小心翼翼地伺候皇帝一大家子。</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调查人员身份比较特殊,是不是意味着他们调查的事情非常复杂呢?翻翻《宋史》,可以看到他们调查的事情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困难之处,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调查的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去乡村问问,政府给老百姓贷款这事是好还是坏?对老百姓是否有帮助?熟悉农村的人都知道,传统社会经常发生冬春青黄不接的情况,去年的粮食吃完了,今春的庄稼还要播种耕种,这个最需要花钱却没钱的季节,往往也是农民日子最为艰难的时候。这时,官府低息发放一些贷款,让农民买种子,等秋天收获时偿还。这个政策看起来简单明了,既解决了老百姓的临时困难,又使他们避免了高利贷的盘剥。有人说,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善举”,一项富国强民的“德政”;但也有不同的声音,称这项政策存在“强迫”“扰民”甚至“劳民”“害民”的弊处,必须立即废除。到底是“利民”还是“害民”?老百姓是欢迎还是不欢迎?只有调查才能搞清楚,这就是皇帝派两名太监进行基层调查的目的。目的很明确,事项也不复杂。也许,皇帝知道这两位太监的水平,对他们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让他们去看看情况,如实汇报。</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但这项看起来非常简单、普通的调查,却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上自宰相,下自小吏,文人骚客,纷纷卷入其中,争斗不已。最后,多个位高权重之人丢官弃位、被贬离职,其影响延续甚久,甚至后人感叹北宋王朝覆灭即始于此。</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从这个后果来看,这两位太监的基层调查,不再是无足轻重,而是责任重大;不再是简单平常,而是意义深远。</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为什么这么说呢?</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要知道原因,就得分析调查的背景。</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北宋熙宁年间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这次调查的事项便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最著名的“青苗法”,调查目的是了解青苗法对老百姓是好还是不好。具体讲,在老百姓困难时,国家发放贷款,是不是能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是不是能发挥雪中送炭的效果?从宏观意义上讲,该法令涉及调剂农业丰歉、扶危济困、减缓土地兼并,涉及北宋王朝的立国之本,关系到改革继续与否、制度创新废立、变法成败。似乎,北宋王朝的命运,全系于这次不起眼的基层调查之上。虽然调查的意义重大,但调查的对象非常明确,就是接受贷款的农户——问问农户的真实感受。调查的方法也不复杂,就是走乡串户,随机性的访谈——谈谈贷款有没有帮助,是不是解决了农户的困难。</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如果从现代社会调查理念和方法来看,这次调查属于比较简单的走访。科学的社会调查,要有调查背景、目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安排、预算等内容。显然,这次基层调查没有这么讲究,没有什么复杂的程序,只是简单的走访,而且在走访过程中,不是随机抽样,而是偶遇访问。偶遇访问是指遇到谁问谁,不考虑随机样本分布,没有抽样过程,怎么简单怎么方便怎么来。在访谈的过程中,主观性占了很大比例,因为问什么人,要看走到了什么地方;得到什么答案,要看怎么问;满意度是多少,要看调查对象的类别及所占比例是多少。这次基层调查,当然没有按照现代科学的调查方法进行,但调查的目的与现代调查一致,都希望了解到事实的真相。</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翻看史籍可以发现,虽然这项调查意义重大,但历史记载却不详细,而是非常简略,甚至有人怀疑这次调查根本就不存在,可能是编出来的故事,一个纯粹的杜撰。</span></p>
<aside type="footnote" id="footnote-4-81">[元]脱脱《宋史》卷一七六《食货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285页。</aside>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但这种看法很容易被否定。第一,派出的这两个太监,有名有姓,一个叫张若水,一个叫蓝元震;第二,宋神宗亲口证明确有其事。据《宋史》记载,宋神宗说“吾遣二中使亲问民间”
<sup class="calibre12"><a type="noteref" href="part0004.html#footnote-4-81"> <img src="../images/00044.png" alt="[元]脱脱《宋史》卷一七六《食货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285页。" class="epub-footnote"/></a></sup>。皇帝自己说派了两名太监去民间查问。显然,这次调查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皇帝为什么派人去基层调查呢?</span></p>
<p class="calibre7"><span class="calibre10">这还要从一封奏章谈起。</span></p>
</div>
</body>
</html>